



超市调价看似简单,但调不好可能直接亏钱。商品价格调高了卖不动,调低了没利润,到底该怎么调才能让顾客买单、超市赚钱?本文告诉你调价的核心逻辑和实操方法。
很多超市老板调价全凭感觉,结果经常踩坑:
1. 竞争对手降价你不跟,顾客全跑光了
2. 进价涨了不敢调售价,最后卖一件亏一件
3. 促销品长期低价,反而让顾客觉得"平时卖贵了"
真实案例:某社区超市的牛奶常年比隔壁贵2元,半年后客流少了30%,后来用动态调价系统实时比价,三个月就把客流拉回来了。
1. 竞争对手价格:用爬虫软件监控周边3公里内竞品价格,比如鸡蛋别人卖4.5元/斤,你卖4.8元就危险
2. 库存周转天数:货架上堆了30天的牙膏,就该降价清仓了
3. 品类毛利率:卫生纸可以少赚(5%毛利),但洗发水必须保持25%以上毛利
技巧:把商品分成"引流品"(不赚钱吸引客流)、"利润品"(主赚钱)、"结构品"(凑品类),分别制定调价策略。
场景1:进价上涨时
别一次性涨到位,每周涨5%-10%(比如酱油从8元→8.5元→9元),顾客更容易接受
场景2:节假日促销
把巧克力、礼盒等节令商品提前2周阶梯涨价(+15%),节前3天再打8折,实际还多赚5%
场景3:清理临期食品
过期前30天开始"买二送一",比直接降价更有吸引力,还能带动其他商品销售
记住:调价不是简单地改数字,要把顾客心理、库存压力、市场行情结合起来算账。用Excel做个调价模板,或者买套智能调价软件,能省下至少20%不必要的降价损失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