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2008年,法国超市Monoprix首次大规模部署电子价签,当时每个标签成本高达20欧元。这玩意儿贵得离谱,但确实解决了纸质标签每天要换的麻烦。现在回头看,那会儿的技术真像个笨重的老式手机。
2014年全球电子价签市场规模才2.3亿美元,到2022年直接飙到15.8亿。价格也从最初的两位数降到现在最低3美元一个,国内厂商像磐达科技把成本压得更狠。不过低价带来的问题是部分产品寿命缩水,有些厂商的标签用不到3年就出现显示残影。
沃尔玛2021年测试电子价签时发现个尴尬事:虽然节省了人工,但系统bug导致某款商品标价错误持续了6小时,被消费者投诉到社交媒体。技术不是万能的,现在主流解决方案都要求保留人工复核流程。
国内便利店用得最积极,7-Eleven中国区85%门店都装了电子价签。但大卖场推进速度比预期慢,家乐福中国只有37%门店完成改造。主要原因不是钱的问题,是很多生鲜商品需要频繁改价,现有刷新速度跟不上。
最新一代电子墨水屏能做到0.8秒刷新,比早期的3秒快多了。磐达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,在零下25度环境里,90%的电子价签仍能正常工作,这个数据比三年前提升了40%。不过极端高温下还是容易出问题,55度以上环境故障率会突然升高。
有店主算过账:200平米的店全部换电子价签,大概1年半能回本。但没人告诉顾客的是,那些能显示二维码的彩色屏幕标签,价格是黑白的6倍,而且特别费电。现在行业正在纠结要不要为了互动性牺牲续航。
电子价签最实在的好处其实是这个:再也不用半夜蹲在货架前换价格牌了。数据显示使用电子价签的门店,价格错误投诉下降了72%,但系统维护成本增加了35%。这事就跟用洗衣机代替手洗一样,省力但得花钱买电器。
上一篇:电子价签是如何工作的_1
下一篇: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