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电子价签制作看似简单,但实际流程需要严格的技术把控。磐达科技实测数据显示,一个标准电子价签从设计到量产平均需要7个步骤,良品率直接影响成本——行业平均良品率为92%,而采用自动化生产的厂商可提升至98%。
核心制作步骤:
1. 基板选择:0.8mm厚度的PET基材成本最低(约¥0.3/片),但1.2mm的PC基板抗摔性提升40%
2. 电子墨水屏封装:6.8英寸屏占比最高(占整体成本62%),刷新速度1.2秒的型号比0.8秒的便宜35%
3. 无线模块焊接:双频模块(2.4G+5G)的通信稳定性比单频高3倍,但功耗增加22%
常见翻车点:
• 有客户反馈价签在-10℃环境下显示残影,其实是用了低温型墨水屏(工作温度-20~50℃)但没做密封处理
• NFC功能看似高大上,实测超市场景使用率不到5%,却让单件成本增加¥7.2
冷知识:
电子价签的电池能用5年不是吹牛——按每天刷新4次计算,主流CR2450电池理论寿命1825天。但要是门店每天改价20次,寿命直接腰斩。
Q&A时间:
Q:为什么有些价签刷新时有闪屏?
A:这是全刷模式(Full Update)的特性,质量差的屏会闪3次以上,好的屏只闪1次
Q:自己做价签真的划算吗?
A:小批量(<1000片)建议直接采购,单价¥28起。量产后成本能压到¥19以下,但前期设备投入至少¥80万
上一篇:电子价签如何优化库存管理效率?
下一篇:返回列表